VVV小说网
VVV小说网 >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> 第585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85节

 

陈迪嘴角抖动着,韩观这事做得太不地道了,你开个会,签署个协议,至于带三万兵力去吗?

大明在交趾总共就留了五万精锐,一口气带出去一半还多,估计后面还拉着神机炮,你让占城国王签个字都打哆嗦,合适吗?

朱允炆不在乎韩观办事的方式,事情办成了就好。再说了,这都是一个月之前的事了,现在下旨责怪韩观,等到了韩观那里,估计他都忘记有这么一回事了……

交趾已经彻底被大明控制住了,与历史上不同的是,这一次没有搜刮百姓,欺压百姓的宦官,没有不把越人当人看的贪官,张紞与一干官吏都很不错,而那些投降于大明的人,自然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,不敢随意过线。

为了缓解矛盾,平复战争创伤,张紞分了许多土地给百姓,将一些山里的穷困之人也迁移到了平原地带,这也好理解,山上不适合管理,出了事还容易跑路,待在平原多方便。

相对于安南陈氏后期的欺压,胡氏的横征暴敛,大明二十税一已经是天恩浩荡了,一些百姓原本对于归附大明心有不甘,但几个月过去了,即没有人来抢自己的粮食,也没有人拉走自己的儿子,还没有人抢自家姑娘,日子变得安全了,也舒坦了,这才真正确定,归附大明是对的。

民心归顺只不过是国土归附之后的第一步,第二步就是培养他们对大明的认同,也就是教育。

在张紞的亲力亲为之下,在冉忠、颜宝等圣贤之后的无私付出之下,交趾开始兴建起一座座学堂,并告诉了交趾百姓,他们的孩子一样有资格参与童试、乡试、会试与殿试考试的资格,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诺五年足额纳税,朝廷就免费收孩子读书识字,而且日后入京赶考的费用,也由布政使衙门来出。

这一政策真正拴住了民心,也遏制了逃荒现象。在朱允炆看来,张紞这一招犹如神来之笔,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。

交趾安定下来,这就足够了,给他们两年时间,只要不发生什么巨大洪水等天灾,那里将会成为一座粮仓与物资基地,到时候说蛮夷之地无用的人就可以闭嘴了。

解缙见交趾事奏报完毕,就继续说起连日来的另一个问题:“皇上,山西移民五十万至山东、河南、北直隶等地,然纪录在册、汇总之后却凭空多出六万多人,经过布政使司、御史等多次核实,确系这六万余人皆是洪武时期的逃户。而这只是接收移民,多领好处的地方,全国其他地方逃户恐怕更多,臣请再次清查人口,重新梳理黄册。”

陈迪一如既往地反对:“臣以为再造黄册可以延迟几年,眼下还是莫要扰民费力的好。”

解缙皱眉,不满地说:“自洪武十四年开始,太祖规制,天下府、州、县编赋役黄册,十年一次。最近一次还是洪武二十四年,按理说去年就应该造册,但因凤阳等地灾情延至今年,如何都不能再拖。”

陈迪依旧不同意:“皇上,黄册编造耗时耗力,臣以为可延长是十五年一统计。”

“你怎么不说三十年一统计?”

解缙愤怒了。

黄册是以户为单位,详细记录着百姓籍贯、姓名、年龄、人口、田宅、资产等信息,并划定了具体户籍,是朝廷纳税的依据。

所谓的国赋重事,系于黄册,一点都不夸张。

朱允炆也清楚,黄册就相当于明代百姓的户口本。

大明编造黄册十年一次,后世估计也是参照明代做派,十年搞一次人口大普查,就以后世的科技来论,人口大普查有面临着重重困难,一开始几次普查,还搞过几年时间才出结果的,后面越来越先进,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。

而大明编造一次黄册,没一两年还真办不好,而这期间,又要耗费无数的人力与物力。

很多人以为黄册这玩意,不就是记录一点籍贯信息,写几个字,交上来就完了,多简单。没错,大致流程确实是很简单的,但操作起来很难……

黄册编造,需要逐户填写,朝廷下派给省布政使司,布政使司安排给府,府安排给州、县,之后制作清册供单,然后通过里长、甲首,将小纸片分发给各户填写。

但明代时期的百姓通常是不会写字的,只能找人代笔,这个时候先生是比较抢手的,也是很受尊重的,毕竟万一先生写错了字,你家只有五亩地,先生手一哆嗦写了个五十亩,那你就高兴吧,来年记得缴纳五十亩的税吧。

等这些清册供单的小纸片填写完成,甲首会收集起来,然后交给里长,里长收集起来,数一数是不是一百一十户,确定没出错之后,需要将这些小纸片弄好,形成里册,然后跑步前往州县上交。

州县收到之后,还需要造个县册,然后骑着小毛驴,哦,大概率是赶着牛车去府里,没办法,一个人也带不走一本县册外加数百本里册……

府里收到这些册子之后,还得弄出来一份府册,之后连同里侧、县册都拉到布政使司衙门,布政使司衙门可就更忙了,这几千本里册啊,光是制造出来一本府册,就需要很长时间……

等忙活完,形成一份司册之后,连同之前收到的里册、县册、府册,都拉到京师的户部,户部收到的册子,那可真的是太多了,布政司册十几本,府县册一千多本,里册几万本……

对了,黄册一式四份,各地方还得留一份各归属地的黄册,所以要么发小纸片的时候一次发四份,要么就拉到衙门里抄写几份吧……

对了,黄册长宽都是一尺二寸,完全的正方形,不是寻常的纸张,而是厚实的棉纸,以避免出现虫蛀,基本上是不允许使用浆糊,而是需要通过粗棉线装订,这就需要拿针戳了……

总而言之,弄一次黄册是一件很累人的活。

但这又不得不做的事,朝廷纳税的根本,不就是黄册吗?十年了,人口增加了多少户,朝廷必须知道。加上一条鞭法的执行,许多土地回到了百姓手中,一户人家有多少耕地,各地耕地存量与增量,朝廷也必须知道。

预测下未来农税,也必须以此为基础。再加上他日若需要征调民力,也是按照黄册来征发百姓的,如果不在黄册之上,你连税收的凭证都发不出去,征调人力的时候也没办法。

朱允炆知道这事麻烦,但也知道事不可不为,最终下定决心,来一次彻底的人口普查:“十年一次编造黄册势在必行,不可因耗费财力与人力而拖延太久。”

解缙见朱允炆下定了决心,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
陈迪无奈地叹息,退到一旁不说话。

朱允炆沉思了下,严肃地说:“然此番编造黄册,仍旧需要延迟半年。”

解缙有些错愕,再延迟半年建文四年都要到年底了,年底封印,开年再办,就是建文五年的事了……

不等解缙反对,朱允炆说出了自己的理由:“观山西移民一事,各地中存在诸多逃户。然逃户绝非只存在于北直隶等地,在移民没有抵达的地方,恐怕逃户也很多。朕打算留出半年时间,让所有逃户上了户籍,之后再编造黄册,以确保这一次黄册编造更为真实,真正摸清大明有多少百姓。”

“可皇上,北直隶等地出现逃户上户籍,只是因为朝廷答应给移民诸多好处,其他地方若也如此的话,朝廷可吃不消……”

郁新连忙说道。

朱允炆笑了笑:“既是逃户,为何要给他们好处?”

郁新眨了眨眼,有些没反应过来,都是逃户了,不给好处谁出来上户籍啊,就是怕被征调,怕纳税,这才选择当的逃户。

朱允炆知道郁新等人的担忧,平和地说:“逃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